新闻中心
News
分类>>健身是为了什么?
健身是为了什么?人生来懒惰,这不是你我的错,节省能量,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东西。所以健身这件事,本质上是反人性的,绝大多数人都很难长期坚持。
人类刚从树上下来的时候,遍地猛兽,食物匮乏,在这样的环境中,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成了别家的盘中餐,活下去的第一要义,是需要体能去拼。于是人类学会了尽可能少运动,少思考,把有限的能量,用在捕猎采摘上,确保自己能生存下去。
如今市面上很多健身房的商业模式,就是利用了人性的这个弱点,他们的盈利模式本质上就是靠多办卡。因为他们知道健身这个事,绝大多数人不会长久坚持,所以能容纳100个人的场馆,他们就敢办1000张卡,你不去,他也不会用营销手段套路你去,最多在你卡快到期的时候殷勤几天。(我年卡用了一个半月,果然利用人性弱点赚钱最容易。)
这里说的“更好地活着”,不是指健康长寿,也不是指身材傲人,而是让你拥有更充沛的体能。相比于能力、机遇、努力这些充分条件,充沛的体能,则是做成事的必要条件。
是的,体能不足导致你心力不足,心力不足导致你无法长时间聚焦一件事,最终难有大成就,道理就是这么简单。
最近读了村上春树的《当我谈跑步时,我谈些什么》,结合自己的这些年的经历,我对这个道理有了更深的感悟。
村上春树说:“才华于质于量,都是主人难以驾驭的天分。”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,很多事,看上去是脑力活,其实是体力活。没有体能支撑,纵使旷世奇才也枉然。
就拿写作来说,村上春树说:很多人认为写小说、创作文学是不健康的,里面是有毒素的。的确如此,因此你更需要让身体健康,来对抗这种毒素,才能够看见人性的黑暗,在面对那个很深刻的、很深沉的黑暗之后,不会被它。“很多有天赋的写作者,中途就被自己打败了。作家路遥在写完《平凡的世界》后,在床上躺了一个星期,最终英年早逝。海明威、顾城、海子、张纯如等优秀的作家,结局都让人扼腕叹息。说到底,是没有强大的皮囊支持自己的灵魂。
村上春树坚持了30多年跑步运动。他每天早上5点前就起床,写书写四五个小时,然后就出门跑步。每天起码跑10公里,而且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全程马拉松比赛。
村上春树并没有多热爱跑步,但他认为如果想要坚持写好长篇小说,就需要通过体能强化,锻炼自己的体力。因为真正支撑脑力劳动的,是一个强健的身体。他认为:“集中力,这是将自己拥有的有限的才能汇集,尔后倾注于最为需要之处的能力。没有它,则不足以办成任何大事。“
二十多年前,电脑刚刚普及的时候,为了能学会在电脑码字,经常通宵达旦并乐此不疲。后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,很多工作转移到手机上,加上年龄的增加,慢慢对用手机码字很抗拒,感觉没多久就会头晕眼花,注意力无法集中,以至于中间有近10年时间,都很少写一篇完整的文章,万不得已时也非要用电脑才能完成。
现在想想,年少时曾经有过的文学梦,在为稻粱谋的路上,因为缺乏足够的运动,体能逐年下降,慢慢就把这个梦搞丢了。
一年前,为了重拾这个梦想,我加入了007写作社群,磕磕绊绊一年,中间有好多次想要放弃,咬牙坚持到了今天。
其实写作这件事,我是有动力的。我基本每天保持不低于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,所有计划要读的书,都有电子版和纸质书,电子书累眼了就看纸质书,纸质书不行就听有声版。最大的障碍,不是输入不足,而是体能不足,精力不够分配,缺乏足够的耐心去思考反刍、谋篇布局、字斟句酌。
其实不止写作,做什么事都是如此。当你身体的能量无法支撑你的梦想的时候,最后留给你的,只有理想爆雷的尴尬结局。
我们得相信医学界盛传的那句话:“是最灵敏的天然感受器。委屈会留存在肠胃,暴躁会郁结于子宫,压力会躲在肩颈,焦虑会藏在睡眠。“
以前我以为,怀才就像怀孕,时间久了自然能够看出来。后来经过生活的毒打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:如果时间到了你却生不出个啥玩意儿来,在别人眼里,你只不过是长胖了而已。
这里首先要消除一个普遍的误区:健身就能健康长寿。医学研究已经表明,健康和长寿这两件事,与健身有关系但没有绝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么大,健康长寿首先是是取决于遗传,然后取决于环境。绝大多数疾病诸如癌症、肥胖、高血压等,都与遗传和环境直接相关,人的寿命也一样。这一点你可以从媒体报道的很多有权有钱有闲的成功人士,依然会得癌症离世、会心脏病发作猝死、会被各种疾病长期折磨的案例中窥见一斑。
支撑这个观点的理论依据是:医学研究已经证实,人在年轻时候长出来的肌肉,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失,在没有营养和运动干预的情况下,这个速度是每年肌肉会流失0.5%-1%,一旦到了65岁左右,流失速度会不断加快。肌肉剩的不多了,只剩下脂肪的时候,骨密度就低了,然后自己对四肢控制力度就会不断减弱。
想想自己的颤颤巍巍、小心翼翼的老年,一不小心就骨折,一骨折躺在床上休养大半年甚至好几年,下个楼晒晒太阳也要别人推着,更糟糕的是:这个过程可能横亘漫长的后半生,如果自己还有慢性病,老年病,那人生最后的几十年,你就是常常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那个人。
中国有“久病床前无孝子”、“寿高则辱”的说法,很残酷但是真实。你离开的那一刻,儿女们的眼泪(可能)是真的,如释重负的感觉,也是真的。
再说了,生活中很多时候,你只有体能充沛,说话中气十足,临事气场强大,别人才能心平气和和你讲道理。
活着,有肌肉在,直到心肺功能耗绝那一天,你都能够维持最基本的体面和尊严。能在睡梦中寿终正寝,比活到一百岁,重要一百倍。
关于这一点,我不是专家,也没有深入地研究,不敢妄言。但我笃定地相信一点:健身一定要讲究科学。
我的观点是:不要盲目追求运动量。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,年龄段不同,甚至于人种不同,健身方法也不同,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。
很多职业运动员,特别是那种大体能消耗类型的运动半岛,年轻时为了出成绩,运动量过大,反而鲜有长寿。很多马拉松爱好者,为成绩提升而沾沾自喜,殊不知可能已经对膝盖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;很多瑜伽爱好者,为学会一个高难度动作欢呼雀跃,殊不知可能已经给脊髓神经造成永久伤害。至于很多自媒体为了流量,推荐的各种健身方法,更是不要轻易相信。